民国之文豪(158)
收到这么一封信,老头子肯定会先骂他。
霍英将信折好,放进信封,然后让人把信带回去。
当然了,这些人带回去的,可不单单是这封信,还有他的工厂生产的一些东西,以及上百本的教育月刊。
弟媳妇的事业,肯定是要支持一下的。
霍英这天睡得很晚,第二天一大早却又早早起来,然后找人在头上细细地绑好绷带,坐汽车去了隔壁那条街的一家大酒店。
这家酒店是刚建成不久的上海最好的酒店,通了电和自来水不说,还有抽水马桶等一干设施,房间里还铺满了地毯。
霍英来到某个房间,在那里见到了想要购买两万件军装的英国商人。
霍英的英文,跟他的国语水平差不多。他有些生僻单词认都不认识,但说却说的很好。
陪着霍英一道来的,还有希望月报的总编周念乡,周念乡的英文国文都很好不说,还精通法文,也是个人才了。
不过霍英没用上他,自己和那英国商人聊了起来。
霍英愿意的话,是能让自己很有风度的,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英文非常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……这桩生意谈的非常顺利。
就是……他可能赚不了多少钱。
这些英国人要求用羊毛呢来做军装,这样既轻便又保暖,但他的工厂现在还不能生产毛呢……前期购置机器,就要花一大笔钱。
好在他有门路,机器的事情,已经有眉目了,以后有了机器,生产出更多的毛呢来,一定可以大赚特赚。
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,霍英直接签了契约,然后就去了自己的工厂。
他之前去日本买机器的时候,还从日本那边,找了一些有本事制作机器的工人回来。
此时的日本,底层百姓的生活,其实并不比他们国家的人好多少,在给了足够的利益之后,愿意来中国的人还是有的。
他们并不住在霍英的工厂,而是被霍英安置在了别处,如今,已经陆陆续续为霍英做了一些简单的机器了。
霍英让他们设法制作出能生产毛呢的机器来,然后又让人去招工,去购买毛呢料。
霍英这边做的热火朝天的,上海的那些日本人,现在一个个却还气得不行。
自从甲午战争胜利,他们就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了。
去年逼迫中国签了二十一条,又占了山东之后,中国在他们眼里,更是成了一盆随时能吃的菜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了个大亏,他们又怎么可能愿意善罢甘休?
土肥原四郎联系了国内,发誓一定要给支那人一些教训。
而这个时候,旅顺大屠杀的事情,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。
北京。
北京和上海离得很远,火车单趟就要好多天,寄信最快也要十天才能寄到。
当然了,现在有了更快更方面的电报,但发电报非常贵,普通人除非有性命攸关的大事,不然是不会用电报的。
上海这边霍英和日本人起冲突的事情,北京的某些人第一时间就知道了,后来旅顺大屠杀的事情,他们也都早早知道。
但因为他们没有宣扬的缘故,北京绝大多数人,其实还不知道这件事。
便是北京这边的报纸,也因为政府方面打过招呼的缘故,并没有刊登这件事。
在杭州南京等地的报纸上登满相关文章的时候,北京这边还非常平静。
北京大学。
此时的北京大学,是全国最好的学校,更是自由的象征,后来的很多革命人士,都是被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。
而这会儿,一些北大的学生,正在读书读报。
正读着,有人道:“距离我们上次买到希望月报,已经过去一个月了,新的希望月报,是不是就要来了?”
“应该是的。我很喜欢《传染》这个故事,迫不及待地想看后面的。”
“这部小说的作者,字里行间对日本充满偏见,我觉得这种书,我们不该去看。”
“日本侵占我国许多地方,对这个国家有偏见,这再正常不过。”
……
众人议论起来,突然有人道:“我得知了一个消息,也不知道是真是假。”
“什么消息?”有人问。
“我听说,日本人在旅顺,制造了一场大屠杀。”那人道。
周围人闻言,纷纷追问起来。
差不多的对话,在很多地方发生了。
北京这边的政府,一开始是想要让霍英和日本人和解的,可惜没成功。而等后来曝光出来旅顺大屠杀……他们在日本人的逼迫下,没敢宣扬。
可惜这些消息,并不是政府想压就压得住的。
北京这边,也有像新城月刊这样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革命或者其他原因办的刊物。
前几日,他们并没有证实旅顺大屠杀的存在,不敢胡乱刊登,但这会儿,他们已经确定了。
两家报社还有一个周刊,同时刊登了旅顺大屠杀。
而有他们起头,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刊登跟大屠杀有关的新闻,甚至还有人刊登了一些不实消息,比如说霍英被日本人报复,已经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之类。
北京是这个国家文化气氛最为浓郁的地方,北京的学子非常之多,很多在后世赫赫有名的文人或者大师,这时都住在北京,其中不少人还在北大之类的大学任教。
得知这个消息,这些人一片哗然。
而与此同时,报贩蔡松山带着很多希望月报来到了北京。
上海那边新一期的希望月报上市之后,蔡松山立刻就启辰来北京了。
火车上不能收电报,他压根就不知道上海那边闹起来了。
他只知道,刚来到北京,他就被人团团围住,然后手上的希望月报便销售一空,最后的那些还卖了高价。
大家这会儿都已经知道了,上海那边闹事的源头,就是《传染》这本书,而这本书,是在希望月报上刊登的。
既如此,他们肯定要看看。
而看过之后……很多人都怀疑,这个天幸是霍二少的人,而他写《传染》这篇文章,就是因为知道了日本在他们国家犯下的累累罪行!
天幸和霍二少,在北京名声大噪。
穆永学的住处,穆永学正在看《希望月报》。
外面很多人,觉得《传染》这书写地痛快,穆永学却对这书非常不满。
“若不是这事是二十多年前发生的,现在那些学生,说不定已经组织起游|行来!”穆永学对妻子道:“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,霍英偏要把它挖出来,也不知道存着什么心思!”
“还不是为了哗众取宠?”吕绮彤道。哪有战争不死人的,她觉得日本人杀人,肯定是有原因的,哪能一面倒地怪日本人?
“如今日本那边很不高兴,到时候说不定又要我们给赔偿……那些人怎么就不能安分一点?”穆永学又叹气。
穆永学和妻子对霍英挺不满的,聊了聊之后,穆永学道:“政府那边已经打算找人去上海了,我到时候会申请一下,跟着过去一趟。”
第146章 吕绮彤
“你要去上海?去做什么?”吕绮彤笑着问道, 一颗心却是提了起来。
朱婉婉和她的儿女,就在上海!
吕绮彤和穆永学在一起的时候, 就知道穆永学在老家有妻室。
她当时没当回事, 毕竟按照穆永学的说法,他妻子大字不识一个,就是个乡下女人, 在她看来,这样的女人,是比不上自己的,更配不上穆永学。
等她和穆永学在一起了,那个女人自然就该识趣地退位让贤。
于是, 她和穆永学在日本结婚,她还给穆永学生育了儿女。
后来, 穆永学带着她, 还有她生的孩子回了穆家。
她还记得,她去的时候,是完全没把朱婉婉这么个乡下女人当回事的,毕竟穆永学的一颗心, 全在她身上。
结果到了穆家,穆永学的父亲穆道明竟然让她给朱婉婉敬茶,说她是妾!
后来,穆道明还说穆家的财产, 将来都是要给穆昌琼的。
那老头子将穆昌琼当成了眼珠子,却把她的儿子当成了鱼眼珠!
这也就算了, 穆道明还不肯给她和穆永学钱。
那时她父亲出了事,需要一笔钱打点,偏偏她家里没钱了,就盼着穆家能资助点。
她去日本是跟着自己父亲哥哥一起去的,当时他们一家都去了日本,在那边住了很多年。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缘故,她的母亲时常请孤身一人的穆永学到他们家吃饭,对穆永学多有照顾……
他们家对穆永学有恩,穆家给他们一笔钱,这是应该的。
然而穆道明不愿意。
穆道明甚至觉得当初穆永学随随便便写封信回家就跑去国外,中间几次写信回来还都是要钱的行为,是大不孝。
当时,她和穆永学拉下脸来求穆道明,但穆道明怎么都不肯给钱,她最后只能含恨离开穆家。
正是因为当时没有打点好,她父亲郁郁而终,她的哥哥和弟弟也一直发展的不好,如今甚至比不上穆永学。
这笔账,她一直记在心里,这些年更是没少在穆永学面前说。
被她说多了,又总记起当初自己的父亲看重自己儿子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事情,穆永学对穆昌琼这个儿子,也就越来越不待见。
后来穆道明去世,他们从穆家的地窖里挖出来一万银元并七万两银子之后,穆永学对自己父亲的不满,更是达到了顶点。
早些年,他们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。
穆永学的工资虽高,但每月也就一百个大洋,攒不下什么钱来。
最初穆道明不愿意给他们钱,他们还当穆家也没钱,不曾想穆家祖祖辈辈,竟然攒下了那么多银子!
那些钱,可以在北京买下许多房子铺子用以出租,存在别人家商铺的柜上,更是能拿很多利息。
他们都不用动用本钱,就已经能靠种种收益在北京过上极好的生活了。
家里明明有钱,偏偏不给他们花……他们哪能不怨?
好在,当时穆昌琼还小,这些钱到底还是到了他们手里。
但朱婉婉还有穆昌琼穆昌玉被穆永学带来了北京,这一切却让她丢尽脸面。
原本,她是人人羡慕的穆永学的妻子,她的子女是穆永学的继承人,但突然冒出来朱婉婉母子三个,她也就成了笑话。
更何况,她很清楚,穆昌琼这人,真的很聪明。
要是让他出头了,她的子女将来还能落下什么?
好在,穆永学也讨厌朱婉婉他们三个。
到了北京之后,不仅另外租了房子给他们住,还不给穆琼走关系送他去好的学校读书,后来,穆永学更是如她所愿,找理由把这三人赶走了,赶走的时候还只给了他们几百个银元。